淺談中國古建筑流派—蘇派
蘇派建筑解析
2020-02-12明代以來,江南巧匠幾乎都來自蘇州香山,位于蘇州太湖之濱的香山,自古出建筑工匠,因從業者技藝不凡,人稱'香山匠人'。
以木匠領銜,集泥水匠、漆匠、堆灰匠、雕塑匠、疊山匠、彩繪匠等古典建筑工種于一體的建筑工匠群體,將漢族傳統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巧妙結合起來,創出了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脈—香山幫。
香山幫模式下的建筑逐漸形成統一的流派——[蘇派建筑]。
典型代表
1、民居建筑
古城南北居民較少,所以形成“南園”、“北園”,城內獨特的雙棋盤格局,形成坊巷與水巷平行。若南北向坊巷,則就民居建筑的朝向就產生多種情況:東西向、東門南向,西門南向,西門北向等。
這種民居所處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,房屋進深淺而朝向差。有若是東西向坊巷,則舊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,但為了盡量爭取朝南的土地,因而產生往縱向發展的多進式及幾落多進式建筑群,形成逐進封閉性院落式舊民居布局。
蘇州舊民居的平面類型看似簡單,像四合院或三合院,實際上是根據坊巷來因地制宜的平面類型。大致有如下幾種:曲尺型、三合院、走馬樓、凸字形、工字形、H形、日形。除上述的平面以外,尚有利用上面的形成加以自由組合。
蘇州舊民居給人們的印象,各種墻式的混合相連使用,形成小巷和水巷駁岸上那種高低起伏、錯落有致的外墻景觀;建筑造型輕巧簡潔、虛實有致、色彩淡雅,層次豐富、臨河貼水,空間柔和富有美感。
2、園林建筑
蘇州古典園林,本為私家或宗祠等的旁宅、堂邊的“避囂煩”、“寄情賞”、“達清幽”的游憩之所。故其造園設計,不崇莊嚴偉大,而求幽靜精巧,布局不重對稱,規劃因地制宜,隨宜曲折,引人入勝。
古典園林在布置上以建筑、水面山石來將空間進行處理,常以建筑為主體,以花木為陪襯,進行造景,在有限的空間中造成多層次的豐富景色,把大自然的光、聲、色、氣候組織到園林中來,故而園林景色能四季入畫,達到天然的真趣。有音樂的韻律感、有詩情、有畫意,這是造園藝術的自然與人工的和諧的統一。
園林建筑,就其構造式樣可以分:大者有廳、堂,小者有亭、臺、樓、閣、水榭、旱船廊。
園林建筑中的點綴品,如:花墻洞、地穴門窗景、花街鋪地、池、假山等,在蘇州古典造園藝術的和諧統一,發揮了自身別具一格的、古建筑藝術的小品的風貌作用。這種由城市性質與功能產生的個性風貌,是需要“保護”的“獨特風貌格局”。
3、沿街商店建筑
沿街商店建筑,它在古城中占有相當數量,給人們的印象較深。這類建筑因坐落的位置不同有兩類:一類是沿街兩側均為商店,另一類是街道一側為商店,下岸為駁岸水巷。
店內布局上,有前店后坊的也有前店后宅的。大部分的店鋪是開放式的,封閉型的有藥材店、金銀飾品店、當鋪等。
商店建筑層數為一層和二層面闊開間,大多數為一間、二間、三間的,五間、七間的較少。建筑物兩側為山墻,以木立貼構架承重。為使商店開闊利于營業,每兩間可省去底層中的前廊柱代以前門梁,在樓房商店中都用此法。
商店建筑也還是以粉墻黛瓦、輕巧空透為基調。高低有致、鱗次櫛比的富有韻律感的群體建筑風貌,這是它自己的個性特色。
4、寺、觀等文化建筑
寺、廟、庵、觀宗教建筑,歷史上星羅棋布。從規模上說庵堂建筑較小,廟、寺、觀則較大,從平面格局上看,廟寺觀比較規整嚴謹。而庵堂則因地制宜,庵堂建筑接近民居的布局與形式。它的風貌是粉墻黛瓦、清靜素樸;而廟寺觀都依中軸線進行對稱均衡的布局。
這類建筑因封建制度和歷史的原因,平面布局強調中軸線和規整嚴謹。設照壁、牌坊、門前立旗門桿和石獅座,轅門后在中軸線上組合數進院落,或在中軸線兩側設左右幾路,院落兩旁一廊廡高墻配列,供儀仗及祭從人員用。
主體和重要建筑,采用殿型建筑形式建造,子要建筑用硬山式(硬山加博風裝飾)。從規格上看,殿庭建筑最高規格則用重檐廡殿式,更具雄壯肅穆的使人崇敬的風貌感。
悠悠歲月,賦予了蘇派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厚的人文情懷。時至今日,這些獨特的建筑風格仍然活躍在歷史的舞臺。這些傳統的建筑工藝也走出國門,走向世界,在建筑藝術史上,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